品历史之殇,筑强国之梦
/e/data/images/notimg.gif
2025-09-26 09:39:54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育人路径,9月23日上午,我校小学部张辛老师在同步录播教室成功开设了《圆明园的毁灭》校级语文观摩课。学校领导及全体语文教师、当堂无课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共同见证了一场历史与语文碰撞、情怀与担当交融的教学盛宴。
课堂回眸:在历史回响中激荡家国情怀
课堂伊始,张老师以一段精心剪辑的“山河信”影像导入——泛黄的画面搭配震撼旁白,深情告慰抗战英烈,瞬间将学生带入厚重的历史场景,激发起“万园之园为何走向毁灭”的强烈探究欲。
授课过程中,老师紧扣文本核心,以“品辉煌—痛毁灭—思原因”三层递进式设计展开教学:
品辉煌,悟匠心:依托高清图片与文字史料,引导学生聚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关键词句,沉浸式感受圆明园作为“世界奇迹”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在语言品读中体悟中华文明的璀璨与厚重。
痛毁灭,激情感:通过对比英法联军抢掠、焚毁圆明园的历史记载与文本细节,结合学生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触摸历史伤痛,唤起内心对侵略者的谴责与对民族劫难的悲愤。
思原因,立壮志: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深挖“圆明园毁灭的深层原因”,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自然延伸至“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担当,让课堂立意实现从历史认知到精神升华的跨越。
整堂课设计精巧、环节紧凑,张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思辨,课堂氛围热烈且富有深度,展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与人文素养。
活动意义:一场教学示范与精神洗礼的双重盛宴
此次校级公开课,不仅为全校教师搭建了观摩、学习、交流的专业成长平台,有效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以课堂为载体,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田,让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这堂公开课深刻印证: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未来,全体教师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探索高效课堂新路径,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奋斗的新时代少年不懈努力!
评课研讨:共探融合之路,同育时代新人
课堂教学落下帷幕后,评课研讨环节随即展开,本次研讨由教务处主任张俭主持,各环节紧凑有序,观点碰撞间凝聚着对教学的深度思考与对育人的共同追求。
首先,小学部主任严芳华介绍开课教师张辛老师。她指出张辛老师充满活力且多才多艺,此次公开课就是帮助她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的重要契机。
随后,张辛老师进行自评。她表示,本节课以“情感”为主线串联教学环节,力求在语言品读中渗透家国情怀,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小组讨论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后续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表达更充分。
紧接着,小学部质管主任潘吉吉、教研组长叶文莉以及小学部语文教师方雯君、姚美芳,初中部周红翠老师、高中部王建莉老师作评课发言。各位老师充分肯定了本节课的突出优点:情境创设极具代入感,“品辉煌—痛毁灭—思原因”的递进式设计逻辑清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同时客观指出课堂时间分配尚有优化空间,部分小组讨论未能充分展开。研讨中,老师们还碰撞出跨学段教学衔接的火花,提出可拓展课外史料以拓宽学生历史视角,为语文跨学科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路径提供了更多鲜活思路。
领导评议:肯定成效,寄予厚望
最后,吴波副校长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张辛老师的公开课给予高度评价,一方面肯定校级公开课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达成、重难点突破、环节与问题设置及教师专业素养展示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价值,提出要打破学段界限、相互借鉴以促进阅读鉴赏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强调需改变评课模式,追求学术性评课,摒弃人情世故,通过常态循班上课真实反映教学水平,且要重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引领,希望全体教师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深耕教学沃土,将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的优质载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结尾:跨学科教学,让爱国情怀在语文课堂生生不息
此次《圆明园的毁灭》观摩课,是我校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让学生在文字间触摸历史温度、在思辨中厚植家国情怀,更让教师们在教研中凝聚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共识。未来,我校将继续深耕课堂主阵地,让更多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探索落地生根,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学生心中长成参天大树,为培养新时代强国少年筑牢精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