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言文教学 彰显古文化魅力 高中部 王建莉

时间:2022-01-25 21:14:18  来源:  作者: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又是人教版语文课本古诗文单元的重要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实现有效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要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然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文言文的教学是不是做到位了呢?我将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看法。

一、激发兴趣,用催人深思的引言去营造古文学习的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在传统文言文模式基础上,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作文方面再把名人的经典事迹灵活运用其中,一定会对文章增色添辉的。

可以坦率的讲,我教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初中学生,他们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对历史人物不感兴趣。在文言文学习上又不肯下了功夫,学习效果当然也不会理想。面对这种现状,我经常设计催人深思的开场白导入新课,然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此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冷场”局面。例如讲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一文,教我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讲起,介绍屈原在楚国的事迹,楚国如何被秦灭。屈原被流放等历史。文学上介绍屈原的《离骚》及屈原的爱国情怀。再结合课本教才中的《苏武传》,由此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以史正文,用真实生动的历史背景消除学生的理解误区。

二、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做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等),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利用学校提倡的“三模一案”的教学范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 三、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高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选用了《苏武传》、《屈原列传》等优秀的古文。从苏武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他不惧威逼、不受利诱的人格魅力。屈原则教会我们将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重点,除了以上方法,文言文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学生自身的积累与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师生一起努力,在长期的积累中与实践中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