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美的实施

时间:2017-08-18 00:00:00  来源:  作者:黄山市新世纪学校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高中文综组     胡志远

两广两湖两河山,黑吉辽下京津关。

青藏新甘宁蒙陕,云贵川渝大西南。

皖苏沪,浙闽赣,港澳海南又台湾。

本人作的这首《中国行政区划歌》,既能沿空间顺序掌握省区,又有诗意之美。教学美是一种综合美,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工具的选择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过程的行程等方面,均可实施教学美。

1.教学内容的设计美

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更重于理性,课堂易变得死气沉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注入美的情感,地理教学才会变成一泓活水。

比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中,引入洋流时,有的老师用北太平洋的“垃圾大陆”为例。这很不妥,还没上课就给学生展示垃圾,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而改用“鸭子舰队漂流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装满近三万万只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被摔裂,里面所有的玩具都散落出来,漂浮在海面上,包括海狸、海龟、鸭子等。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由此发生了:由其中一万九千多只黄色玩具鸭组成的“小鸭子舰队”随着洋流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行程2.2万英里(3.5万公里)后,在2007年7月完成它们的远洋航行,抵达英国海岸。

这些勇敢的小鸭子震惊了世界,感动了每一个知道他们故事的人,并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寻鸭热”。

通过这个故事和视频引题,既能形象的表明洋流,又充满了童话之美。

        

再比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节知识框架的搭建,很能体现教学内容中的理性美:

  u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

l各要素不断的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大气圈(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水圈(水循环、洋流)

  岩石圈(地质循环)

  生物圈(生物循环)

l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l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l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体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u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

l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l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l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向山顶的分异)

l非地带性因素

在以上的知识框架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在于它的体现,而体现又有四个方面:各要素自己的联系、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各要素随整体演化、整体又是动态“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主要在于它的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从沿海向内陆的、从山麓向山顶的、还有非地带性的。

2. 教学工具的运用美

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演变、地理概念等知识,有的时空跨度大,难以想象;有的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有的稍纵即逝,难以扑捉。多媒体形象直观,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出来的直观,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它用视频、声音、动画等等来展示地理事物,演示地理事理,生动传神,极大的丰富了地理教学。

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等制作课件,简单一点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幻灯投影片,它不仅容量大概括教学内容,而且文字图案鲜明,给人一种愉快而美丽的感受。

如讲东北的黑土,放一张PPT投影片,黑的如冒油一般,学生就容易加深对黑土特性的理解: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很高,氮含量很高,是我国耕作土层中有机质含量最高,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

              

讲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时,演示非洲欧洲和南北美洲的轮廓形状相对于大西洋的位置变化,让学生先想象,随后用画面的张裂运动来演示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最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远,且还在漂移。这样的动态演示,收到的效果特别好。

地理教材中的插图丰富多彩,有地图景观图,有漫画图表等。插图色彩、结构、线条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一种美。有人说插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此话一点不假。利用插图,引导读图,学会用图,练习填图绘图,就能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地理课堂一下子就变得生机盎然了。

比如通过读东北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则地理事理一目了然: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气温自南向北递减,平原、河谷多于山地。紧接着,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布局也就好懂了。

3.教学语言的表达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学科更要有较高的语言素质,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地理学科空间跨度大,知识联系复杂,事物描述要生动,事理表述要科学,术语表达要准确,这些都能表现地理学科的语言之美。

比如,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中,采用景观图片和诗句,讲解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

东北地区——白山黑水,林海雪原。

内蒙古高原东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内蒙古高原西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样涉及到的地理事物与地理事理,一目了然且形象而生动。

再比如,在讲纬度地带性时,可用小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

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

长江两岸,柳枝刚刚发芽;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

啊,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新阐明事理,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在旧的知识里又懂得了新的地理事理,还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的语言美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美。这样,师生便共同构建了课堂的优美语言环境。

                                                 

 

4.教学方法的灵活美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对比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事理的共性和差别,有利于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地理教学中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和事理太多了,且相当多的主干知识都具有可比性。如自然地理中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背斜与向斜的地质构造、内力与外力的地质作用等等,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城市功能区的三种基本类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等等。

在不同的地理事物或事理间寻找共性和差别,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求知,通过比对——质疑——理解——深化——表述,加强了对地理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地理事理的透彻理解。

教学内容中相对要理解的且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需要一定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可以用归纳法。比如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先通过教具和多媒体,向学生分阶段展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一年中昼夜长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很快就能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哪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半球的昼渐长。再比如在讲“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时,可以分别演示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山麓到山顶的景观差异,学生便会很轻松的总结和归纳出三条差异性分布规律及其基础:纬度地带性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经度地带性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地带性规律,以热量为基础。采用归纳法,总结出规律,使知识点条理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中偏向于知识记忆的,可以通过演绎法讲解,既加强理解又增强记忆。例如在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先交待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然后在其往地下传播速度变化的过程中,充分印证在约33千米和2900千米深度,存在两个不连续的界面,最后将知识点完全展开,根据两个不连续的界面,将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更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5.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只注重结果,结果往往被人忽视。注重过程,结果便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的环节环环紧扣,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层层深入,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行程美呢?那就是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

首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读讲抄背,是死板而低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务必要杜绝。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引题生动有趣,过渡梯度适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样学生就喜欢上地理课,且学习主动。

其次,要寓教于乐。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学生的乐学在于教师的乐教。作为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对班级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这种爱的情感才能感化学生,才能创设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融洽的环境中,人人乐于受教,人人乐于学习。

再次,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教师要有一定的调控和驾驭能力。这要求教师具有熟悉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愉快的积极的跟着教学过程一起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这是最美的教学境界。比如讲解风频玫瑰图,一年四季的风向可用生动形象的诗一般的语言描述:

东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南风——南风啊,吹来,吹到我的园子里,把其中的香气发出来。

西风——西风紧,北雁南飞。

北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通过优美的语言,让学生懂得了风向与季节变化,使学生成为热爱观察、热爱生活的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且把整个学习过程都还给了学生。这些都将使他们受益终身。